一、手册背景
入户探访是社区工作的一项基础服务,是收集社区(村居)等服务对象信息、了解服务对象需求、挖掘潜在案主的重要途径。但目前社工在探访服务对象时,存在很多误区和疑问,如探访目的不明确、单独行动、不知如何开场与沟通、沟通内容不聚焦、未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现状及评估需求等。为改善上述误区,解答社工的疑惑,提高探访成效,特撰写此手册。
二、手册目标对象
社会工作者、儿童福利主任、儿童之家管理员、志愿者。
三、手册提供解决问题
手册回应社工在探访服务对象时的误区和疑问,综合专业技术与实务经验,形成探访操作指引,为社工提供工作思路与参考,促进探访服务质量及成效提升。
手册作为社工、儿童福利主任、儿童之家管理员,志愿者等工作人员提供了家庭入户程序指引,让其清楚所处状况,从而做出关键决定。
手册及其附件不仅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探访各步骤的注意事项,还提供了话术指引、着装示范、礼仪示范、访谈提纲等,实用性强,便于社工理解运用,有助于解决社工等工作人员在探访中无头绪的难题和伦理难题。
四、手册简介
本手册以“社会学习理论”为指导,参考“间接经验学习”的相关知识,将专业知识与业专业经验可视化,让工作人员通过“观察学习”掌握入户探访的流程、技巧及注意事项。
五、具体操作流程
(一)流程图
(二)入户探访各阶段工作
1、入户探访工作前准备
(1)工作牌的准备;
(2)签到表的准备;
(3)提前1天与探访对象约定好探访时间、地点;
(4)列好探访提纲,建立初步的专业关系;
(5)对志愿者进行入户培训、注意事项;
(6)适当情况下可以提前携带慰问品;
2、入户探访
(1)佩戴工作证;
(2)衣着整洁、干净;
(3)初次见面,需要有村里或熟悉的工作人员在陪同,由探访对象熟悉的话题入手;
(4)建立初步的专业业关系,围绕探访目的开展探访问题;
(5)做好探访记录;
(6)保障探访目标顺利达成;
(7)留存痕迹资料,资料存档,(相机拍照记录);
(8)及时回应服务对象了解其需求;
(9)作好跟踪与回访;
(10)总结与反思;
3、成效评估方法
(1)问卷法:针对社工进行前后测,以半年为期限,评估其运用手册前后的改变与成长。
(2)观察法:观察社工在探访中的表现,评估其运用手册后的改变。
(3)主体成效评估:包括社工运用手册反馈结果,督导服务部每季度对探访资料的检查反馈。
(4)服务对象成效评估,社工在开展日常探访后可通过问卷、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、服务满意度等信息,以便客观科学的进行服务成效的评估。就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进行总结,提炼服务成效,反思不足与改进计划。
(5) 其他:召开会议或焦点小组,总结手册使用情况,反思不足后完善手册。
附件1:
初次入户探访访谈提纲(以儿童探访为例)1. 姓名(提前了解)
2. 性别(提前了解)
3. 年龄(提前了解)
4. 居住地址(提前了解)
5. 兴趣爱好
6. 身体情况
7. 所在学习和所在年级
8. 家庭成员,如数量、文化程度、职业状况、居住地等
9. 经济来源
10. 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状况
11. 父母是否在外地工作情况
12. 监护人身体状况
13. 社会关系状况
14. 学习情况
15. 与老师和朋辈之家的关系如何
16. 对未来生活的愿望
17. 生活的最大问题
18. 是否享受国家补贴
附件2:
入户探访常用礼仪与技巧一、常用礼仪
(1) 敲门礼仪采取适当的力度;
(2) 见面礼仪、介绍礼仪使用敬语,快速自我介绍及介绍同行人员,握手,递送社工宣传资料;
(3) 说明来访目的;
(4) 表情语微笑,视线保持与对方持平;
(5) 动作语: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,保持柔和、坚定的目光,借助表情、手势、姿势、等非语言性内容,传递“同行”“尊重”“接纳”等信号;
(6) 体姿语站姿挺拔,坐姿礼貌,
二、话术指引
(一)电话预约
社工:您好,请问是XX的家长吗?
服务对象:是的。
社工:您好,我是兰考正心社工 XX社工,我从村委了解到了您的情况,希望近期去您家中探访慰问,请问您什么时间比较方便呢?(约定时间后按时登门拜访)
(二)询问需求
社工: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?
服务对象:提出需求或表示没有需求。
社工:结合服务对象需求,告知其中心已有的相关服务安排;如暂无法满足。服务对象需求,澄清缘由,并转介服务信息或服务。
(三)孩子情况
社工:阿姨,这墙上都是孩子得的奖状吗?
服务对象:是的。
社工:哇,孩子们真是很了不起,学习这么刻苦。
服务对象:还好,还好。
社工:叔叔在哪里工作?
服务对象:在外地打工。……(从以上谈话中,可预估出服务对象家庭经济状况,子女陪伴情况等)
附件3:
儿童服务技巧一、首先要定规矩:和儿童一起制定服务规则,并在每次活动之前重复,活动中严格遵守。
二、多表扬少批评:忽视错误的行为,强调正确的行为。设置“冷静椅”,表扬和批评要侧重行为而非个人。
三、及时解决冲突:要有一定的敏感性,及时发现存在的矛盾和冲突,对于服务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冲突,及时解决。
四、 鼓励儿童参与:给孩子一些角色和任务,活动内容和准备过程可以邀请儿童参与,值日、志愿者、小班长。
1. 从生理方面:(1)身体发育(2)卫生健康。
2. 从心理方面:(1)认识(2)情绪(3)行为。
3. 从人际关系:(1)亲子(2)朋友(3)师生(4)邻里
4. 从社会环境:(1)家庭(2)学校(3)社区
还可从户籍需求、基本生活需求、医疗卫生需求、教育需求、安全保障需求、心理需求、就业帮助及技术培训需求、家庭成员需求、其他需求9个方面的需求进行分析:
友善、随和——服饰、神态、语言、语气语调 (第一印象)
尊重、平等——保持平视和接近、目光注视、安静聆听
和孩子能够打成一片——了解孩子的世界、和孩子一起玩
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(拒绝孩子必须讲明理由, 尽量部分满足)
特别提醒
要有耐心,儿童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信任你
不要为了让孩子喜欢你就什么都答应
做好孩子可能拒绝你的心理准备,他/她并不是针对你
沟通效果=言语7%+ 语调、表情38%+肢体语言55%
专注:指对儿童的语言内容及非语言内容(包括音量、音调、身体语言等)的专注观察;同时也要用语言及非语言方式,把这种专注传达给儿童,使儿童能感受到尊重和按纳,从而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,并愿意进一步表达自己
特别提醒
工作者应保持眼神适当的注视,建立初步的关注
与儿童保持适当的距离,此距离以儿童感到安全、不紧张为标准
保持轻松自然、开放的姿势,身体适当地向儿童前倾
应保持自然的神情,如果神情紧张,会传染给儿童